一位脑梗患者的康复之路:从卧床到独立行走

提起康复,大家想到的就是瘫痪的病人才需要的训练,其实康复远比你想到的应用更广泛,从ICU躺在病床上的危重患者到普通病人都需要。谭爹爹(化名)就是这样一位从ICU走出来的康复受益者。
谭爹爹(化名),75岁。既往有: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(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)、升主动脉瘤、高尿酸血症、胃溃疡、脑梗死等病史。2011年因“膀胱癌”行手术治疗(具体不详)。
今年1月份,谭爹爹因突发左侧肢体活动无力,伴意识模糊、小便失禁,诊断“大面积脑梗”。入住ICU,期间他出现肺部感染、房颤伴快速心室率,病情危重。因为谭爹爹的子女是医务工作者,所以谭爹爹病情一稳定,就开始安排康复治疗,遂于3月底转入我院。
图为谭爹爹入院情形
谭爹爹入院时卧床,全身情况差,营养差、肌肉萎缩,心肺功能差。左侧肢体活动不利、吞咽困难、认知功能减退、记忆力下降、言语含糊,留置鼻胃管,痰多,无力咳出。
入院诊断:
1、脑梗死恢复期 2、偏瘫 3、运动障碍 4、吞咽困难
5、排尿困难 6、升主动脉瘤 7、2型糖尿病
8、高血压 9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(PCI术后) 阵发性心房颤动 10、肌间静脉血栓形成 11、卒中后抑郁 12、营养不良
13、认知功能障碍 14、肺部感染
武汉顾连康复医院三病区医护团队、康复师团队对谭爹爹进行了全面的康复评估。结合国际功能、残疾、健康分类(ICF)框架,对他的身体结构与功能、活动、参与及环境因素进行了详细梳理,明确了他的康复问题。
图为三病区主任吴琼带领团队查房、评估
第一步:提升身体素质。因谭爹爹的认知功能减退,且心肺功能差,部分康复不能耐受,我院医护及康复师团队从体位管理、营养管理、肺康和吞咽康复入手,慢慢取得了一些进步,谭爹爹能自己咳痰了,能自己吃点东西了,他的脸上也开始有了笑容。
第二步:开启针对性的康复。虽然谭爹爹还不能完全脱氧,但我们还是把他从床上转移到轮椅上,带着氧罐离开房间,出到外面,谭爹爹笑得像一个孩子一样,认知有好转,对康复充满了希望,开始积极主动了。
经过呼吸功能、肢体瘫痪、吞咽障碍等有针对性的训练后,辛苦的工作迎来了美好的收获:吞咽功能评估显示,吞咽功能符合拔管指征,于4月经评估后拔除胃管,可经口进食软食和流质食物;呼吸功能评估显示,患者的呼吸功能有所改善,逐步减少吸氧至停止。


第三步:行走,提高生活自理能力。谭爹爹的运动功能逐渐恢复,于5月可借助助行器短距离平地行走并逐渐独立行走。

三病区主任吴琼指导患者独立行走
第四步:居家康复。谭爹爹有近期出院回家的计划。经过评估后,谭爹爹可以近期回家,医护团队制定回家后的居家康复,包括环境改造,指导他如何利用有限的空间进行训练、如何避开障碍物、如何防止摔倒、如何利用家庭空间进行穿衣、洗漱、就餐、如厕等。
康复不仅是功能训练,更是以患者为中心的全面恢复体系。它基于科学评估(身体、活动、社会参与),制定个性化方案,并通过动态调整实现理想的康复效果。多学科团队(MDT)协作整合医疗、康复、心理及社会支持,运用生物-心理-社会模式,帮助患者改善功能障碍,提升生活能力。最终目标不仅是控制病情发展,更是让患者有尊严地回归家庭、融入社会,提升独立生活能力,重拾生活价值。

本文所述为个体化康复案例,实际效果因病情而异。康复治疗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。
本文已获得家属同意,可进行科教宣传。
文字:吴琼
编辑:周佳颖
审核:吴琼、张津华

上一篇:【多学科融合的康复专家】杨军华:在生命重启的裂缝中点亮康复曙光
下一篇: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