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准评估·高质量康复丨从气管插管到生活自理的回家之路
01
病例回顾
曾阿姨在2022年出现双膝关节疼痛乏力,被当地医院诊断为“甲状旁腺瘤”,行甲状旁腺瘤切除术,术后仍有全身多处疼痛难忍,伴双下肢运动障碍,在上级医院行康复治疗期间,因胸廓塌陷变形、呼吸乏力、咳痰困难而出现呼吸衰竭,遂进行了气管切开并予以呼吸机辅助呼吸,病情稍稳定后转入我院进行康复治疗。
曾阿姨入院时存在多个器官疾患,连接着呼吸机与心电监护。由医师、护士、治疗师和家属共同组成的多学科协作(MDT)团队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病情评估,明确了患者的整体病情状况、家属的康复期望、主要的功能障碍及康复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,为曾阿姨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和康复方案。
02
康复评估及诊断
采用肺功能评定、徒手肌力测试(MMT)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(ADL)测试、平衡性协调试验等多种评估工具,对患者进行了全面的康复评估。结合国际功能、残疾、健康分类(ICF)框架,对患者的身体结构与功能、活动、参与及环境因素进行了详细梳理,明确了患者的康复问题。
诊断:
(1)肺部感染合并胸腔积液,呼吸衰竭,气管切开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
(2)重度骨质疏松、全身多发骨折(肋骨、胸骨)、胸廓塌陷
(3)重度营养不良、肌少症
(4)运动神经元综合征
(5)全身性疼痛
03
康复措施
第一步,脱离呼吸机。通过积极抗感染、营养支持、呼吸训练、咳嗽训练、体位管理和尽可能的床上活动等综合治疗,经过多次间断脱机后,最终完全脱离呼吸机,达成了离床活动的重要先决条件之一。
第二步,尝试堵管。气管切开置入套管的患者,气道更容易受到异物刺激,产生更多的分泌物,且影响呼吸和吞咽活动的正常进行,所以能拔管的尽早拔管,而拔管的前提是堵管。气道阔清能力是能否堵管成功的关键,即患者是否可以进行有效的咳嗽是是否可以堵管的重要前提。
康复治疗师继续指导曾阿姨进行呼吸肌功能的训练,练习离床活动、独立端坐,病床与轮椅间的转移,重新学习咳嗽,反复尝试,反复练习,直到完成且适应高效的经口咳嗽咳痰。
第三步,拔除气切套管。经过连续数日的堵管后,曾阿姨病情稳定,整体状况良好,可以经口咳嗽咳痰,经过MDT团队认真评估后,顺利拔除气切套管。
第四步,改善肢体运动功能,提高生活自理能力。曾阿姨治疗期间,肺部感染控制良好,营养状况也越来越好,尤其是能够离床和拔管之后,精神状况更上一层楼,开始尝试用手控制电动轮椅活动。这样增加了她的活动范围。她经常驾驶着轮椅在治疗大厅闲逛,和病友聊病情,聊康复进展,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聊早日回归家庭。
MDT团队调整了她的治疗方案,开始为她回归家庭进行准备,作业治疗师为她增加了站立、行走、手工做家务等训练内容。她的整体功能一点一点的恢复,从逐渐摆脱轮椅到站立,从短距离行走到较长距离行走,从手上没有力气到可以自己穿衣、吃饭、洗漱...........当她距离可以独自照顾自己的目标越来越接近的时候,她顺利出院了。
第五步,居家康复。曾阿姨出院回家了,但是并不意味着康复治疗的终止,这恰恰标志着康复治疗进入一个新的阶段,即:如何适应家庭和社区环境。作业治疗师多次对曾阿姨进行康复指导,指导她如何利用有限的空间进行训练、如何避开障碍物、如何防止摔倒、如何利用家庭空间进行穿衣、洗漱、就餐、如厕等。
曾阿姨逐渐重新适应了家庭环境,她不仅可以照顾自己,还能够打理家务、为家人做饭,可以到小区里和邻居朋友们聊天。她在这些活动中再次找到了自我价值,她又可以重新回归家庭和社会。
作业治疗注重个体化需求和个性化的设计,注重物理和心理上的平衡,注重患者的自主性和积极性,注重治疗结果的评估和调整。有作业治疗师,可以让患者更好的回归家庭和社会。